



在光伏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中,光伏板隐裂是影响发电效率和设备寿命的关键隐患。隐裂是指光伏电池片表面肉眼难以察觉的细微裂纹,可能由生产运输、安装施工、户外环境(如温度骤变、风压雪载)等因素引发。若不及时检测,隐裂会逐渐扩展,导致电池片失效、热斑效应,甚至引发火灾风险。定期开展光伏板隐裂测试是保障光伏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环节。
避免发电效率衰减:隐裂会切断电池片内部电流通路,导致单片电池发电能力下降,进而影响整串甚至整板输出功率。数据显示,存在严重隐裂的光伏板发电效率可降低 10%-30%。
防止热斑效应恶化:隐裂区域的电池片电阻增大,易成为 “热点”,在光照下持续发热,可能烧毁背板、焊带,甚至引发组件起火。
降低运维成本:早期检测出隐裂可及时更换或修复组件,避免裂纹扩散导致整板报废,减少后期高额维修费用。
符合行业标准要求:国内外光伏行业标准(如 IEC 61215、GB/T 6495)明确要求,组件出厂前及运维过程中需通过隐裂测试验证可靠性。
目前主流的隐裂测试方法可分为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两类,不同方法的原理、操作难度和适用场景差异较大,需根据实际需求选择。
(一)实验室检测方法:高精度、标准化
实验室测试适用于组件出厂质检、型式试验,需检测设备和固定测试环境,精度高但灵活性较低。
1. 红外热成像法(Infrared Thermography)
原理:利用红外相机捕捉光伏板在光照下的温度分布。隐裂区域因电流受阻,局部温度升高(通常比正常区域高 2-5℃),在热成像图中呈现明显 “热点”。
操作流程:
① 将光伏板置于标准光源下(模拟 AM1.5 太阳光谱);
② 用红外相机(分辨率≥640×512)拍摄组件表面温度场;
③ 分析热成像图,标记温度异常区域,判断隐裂位置及严重程度。
优点:可直观显示隐裂导致的热异常,检测精度高(能识别宽度≥5μm 的裂纹);
缺点:设备成本高(专 业红外相机单价超 10 万元),需固定测试环境,不适合户外现场检测。
2. 电致发光法(Electroluminescence, EL)
原理:给光伏板施加反向偏压,电池片内的电子与空穴复合会释放光子(波长 900-1200nm 的近红外线),隐裂区域因晶体结构断裂,复合效率降低,会在发光图像中呈现 “暗线” 或 “暗斑”。
操作流程:
① 将光伏板接入 EL 测试系统(含直流电源、近红外相机);
② 施加反向电压(通常为组件开路电压的 1.2-1.5 倍);
③ 用近红外相机拍摄组件发光图像,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识别隐裂。
优点:检测灵敏度极高(可发现宽度≤2μm 的微裂纹),能清晰显示隐裂的形状和分布,是行业公认的 “金标准”;
缺点:需专 业设备(整套 EL 测试系统成本超 20 万元),测试时组件需断电,且受环境光干扰(需暗室环境),户外应用受限。
3. 超声扫描显微镜法(Scanning Acoustic Microscopy, SAM)
原理:利用超声波在不同介质界面的反射差异,扫描光伏板内部结构。隐裂会导致超声波反射信号异常,通过信号处理生成内部结构图像,定位隐裂位置。
适用场景:主要用于检测光伏板内部封装层(如 EVA 胶膜)与电池片之间的隐裂,或多层结构中的细微裂纹,常用于实验室失效分析。
优点:可穿透组件表层,检测内部隐裂;
缺点:测试速度慢(单块组件需 10-20 分钟),设备昂贵(单价超 50 万元),仅适用于小范围精 准检测。
(二)现场检测方法:便携化、高效率
现场测试适用于光伏电站运维、安装验收等场景,需设备便携、操作简便,能适应户外复杂环境。
1. 便携式 EL 测试法
原理:与实验室 EL 法一致,但设备小型化(如手持近红外相机、便携式电源),可在户外暗环境(如夜间或遮光棚下)使用。
操作要点:
① 断开光伏板与逆变器的连接,确保组件断电;
② 用便携式 EL 设备连接组件正负极,施加反向电压;
③ 拍摄发光图像,通过手机 APP 或平板电脑实时分析隐裂。
优点:便携性强(设备重量≤5kg),检测效率高(单块组件测试时间≤2 分钟),适合大规模电站现场检测;
缺点:受环境光影响较大(需在低光环境下测试),分辨率略低于实验室设备。
2. 强光脉冲法(Pulse Width Modulation, PWM)
原理:向光伏板发射特定频率的强光脉冲,隐裂区域会因电流响应延迟,在脉冲信号的 “暂态过程” 中呈现电压异常。通过检测电压响应曲线,判断是否存在隐裂。
操作流程:
① 用强光脉冲发生器照射光伏板表面;
② 用电压传感器采集组件输出电压的暂态变化;
③ 对比正常组件与待测组件的电压曲线,若存在明显波动则判定为隐裂。
优点:无需断电(可在线测试),不受环境光影响,适合白天户外检测;
缺点:检测精度较低(仅能识别较严重的隐裂),易受组件表面污渍、阴影干扰。
3. 视觉检测法(机器视觉 + AI)
原理:利用高清相机拍摄光伏板表面图像,通过 AI 算法(如深度学习、图像分割)自动识别隐裂特征(如线条灰度差异、边缘不规则性)。
应用形式:
手持设备:工作人员用带 AI 分析功能的手机或相机拍摄组件,实时生成检测报告;
无人机巡检:搭载高清相机的无人机对大型光伏电站进行航拍,AI 系统批量分析图像,定位隐裂组件。
优点:效率极高(无人机巡检单日可覆盖 100MW 以上电站),成本较低,适合大规模运维;
缺点:受天气影响大(雨天、雾天会降低图像清晰度),对细微隐裂(宽度≤5μm)识别率较低,需定期校准 AI 模型。
组件出厂质检:优先选择实验室 EL 法,搭配红外热成像法,确保每块组件无隐裂隐患;
电站安装验收:采用便携式 EL 法(夜间测试),对安装后的组件进行 100 % 检测,避免安装过程中产生隐裂;
日常运维巡检:以无人机 AI 视觉检测为主,每 3-6 个月巡检一次;对疑似隐裂的组件,用便携式 EL 法复核,确保检测准确性;
失效分析:针对已出现故障的组件,采用超声扫描显微镜法,深入分析隐裂成因(如材料缺陷、外力冲击),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。

| 成立日期 | 1990年12月12日 | ||
| 法定代表人 | 毛海波 | ||
| 注册资本 | 20000 | ||
| 主营产品 | 建筑工程检测、建筑材料检测、高分子材料检测、声学测试、耐火试验、现场拉拔试验等 | ||
| 经营范围 | 金属制品及机械设备的研制、开发、生产、销售;质量检测;期刊发行;广告经营;工程咨询及技术服务;金属材料、矿产品销售;从事技术、货物的进出口贸易 | ||
| 公司简介 | 国家金属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/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,简称中钢国检,是全国首批批准成立的国有性质第三方检验机构,有着40年检验历史,隶属中钢集团,拥有CMA、CAL、CNAS、ILAC、安全生产检验检测、公路工程综合甲级资质、桥隧专项、特种设备等诸多资质证书,国家授权检测业务范围十大类,10000多个参数,4000多个产品,包括国家标准、行业标准、国际标准以及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标准3 ... | ||